2022部落格BLOG

2022.12.08

《舞姬 La Bayadère》人物專訪——簡華葆 :復刻古典芭蕾,再現經典傳奇

時     間|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

地     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舞蹈學系

受 訪 者|簡華葆 藝術總監

指    導|陳慧珊 所長(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表演藝術評論總監)

編    輯|沈佳燕

撰    文|尹良豪(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職碩三年級)


具有悠久歷史,頗富盛名的古典芭蕾舞劇《舞姬》(La Bayadère),是一部由古典芭蕾舞之父美稱的斐堤帕[1]所操刀、著名奧地利作曲家路德維新·明庫斯[2]譜曲,更被芭蕾舞迷譽為「ㄧ生一定要欣賞的經典芭蕾舞鉅作」。

此次藝術總監簡華葆帶領著臺藝大舞蹈學系學生,與來自英國伯明罕皇家芭蕾舞團的周子超、比阿特麗斯·帕爾馬(Beatrice Parma)兩位優秀的芭蕾舞者共同演出,將於今年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中帶來《舞姬》(La Bayadère)全本的演繹,作品除了重現充滿異國風情的華麗場景與古典芭蕾的高難度技巧外,更值得觀眾引頸期盼的是,臺藝大舞蹈學系的學生與外籍舞者跨越語言、種族的隔閡,在中、西文化的背景差異下,將會激發何種不同風貌的《舞姬》、怎樣別開生面的古典饗宴呢?

作為國內藝術大學,古典芭蕾的掌舵手

臺藝大舞蹈學系自創立以來,承襲俄羅斯學派古典芭蕾系統化的訓練與規範,為學生的身體奠定穩固的根基,隨著歷年來師生的播種與耕耘,從教學到展演、藝文推廣、軟硬體設備等,一條龍完善的系統,與學校大力的支持作為後盾,培育出許許多多幕前、幕後的優秀人才,對古典芭蕾的重視與學生身體素質的養成,可見一斑。

此回,更挑戰古典芭蕾舞劇中最為大型、富高難度技巧的《舞姬》(La Bayadère),做全本的演出,筆者不禁好奇問道,為何會想連續兩年選擇芭蕾作為年度呈現?華葆總監語重心長回道:「臺藝大舞蹈學系芭蕾教學教材,根據俄羅斯古典芭蕾教學法實施,已視為本學系傳統,選擇以俄羅斯古典芭蕾經典作品進行展演,可以有效的驗證我們的教學方法是否完整發揮,除了表演之外更是『教學與展演』的一體化,作為國內藝術大學守護古典芭蕾的防線,我認為必須肩挑起延續下去的責任」。由此可知,選擇此作品做展演呈現,確實是個十分艱鉅的挑戰,光是從表演舞者的人員編制,到整齣舞臺佈景的量體皆十分龐大,但筆者認為,可以透過這樣辛苦的歷程清楚看見,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養成到舞臺上的展演實踐能力,連結兩者之間的這座橋樑是否搭得穩健,而對能參與到的不論是學生或是觀眾,都將會是一種幸福的體會與彌足珍貴的經驗。
 
(陳壽琴、程佑慈老師排練第三幕過程,圖片提供/藝文中心)

重現《舞姬》La Bayadère的經典與傳奇色彩

在臺灣,提到芭蕾首先浮現在人們腦海的,不外乎是《天鵝湖》、《胡桃鉗》、《睡美人》、《吉賽兒》等經典舞碼,但觀眾能接收的管道,通常寥寥無幾,更別說有機會欣賞到《舞姬》(La Bayadère)在芭蕾舞界被稱為難度最大的劇碼,具有複雜的故事情節,其中經典的三角戀情,形塑男、女主角鮮明立體的個性,以及充斥著超高難度的芭蕾技巧。華葆總監補充説道:「學校這次能順利搬演《舞姬》除了動輒各個人脈、資源、金援的支持外,最重要的便是——天、時、地、利、人、和」。如克服各種難關才邀請兩位外籍客席芭蕾舞者周子超、比阿特麗斯·帕爾馬(Beatrice Parma)來臺共同演出,其中臺籍舞者周子超更是在睽違多年後,第一次回到臺灣參與公開演出。

但華葆總監認為之中所碰到最大的問題是「時間」,他認為這齣製作中的每個人、每件事、甚至每個決定都在與時間賽跑,無論是有形或無形。在時間的限縮下,主以國外職業芭蕾舞團的排練方式,採取分幕(景)、群舞、男女主角的雙人舞與獨舞等部分,進行分組的工作與排練,最後再集結起來做有機的整合。

在實際編排執行上,亦是運用此分工合作的模式:由陳壽琴、程佑慈老師主要負責第三幕女群舞、陳武康、蘇威嘉老師主要負責男、女主角與雙人舞技巧,剩餘的篇幅均由華葆總監執行完成,隨後進行劇目整合與舞臺上場景的調度。筆者認為此編排方式中,感受到每位老師皆能各司其職,依循各自的專業進行指導,並手把手傳授經驗,最後如同一塊塊拼圖,透過細膩的分工與默契,一步步拼湊出《舞姬》(La Bayadère)這幀富有傳奇色彩且經典的精彩舞作。

尊循古法,向歷經五個世代的芭蕾藝術致敬

《舞姬》第二幕選粹,圖片來源/表演藝術學院(《舞姬》第二幕選粹,圖片來源/表演藝術學院)

新冠肺炎在近幾年席捲全球,蔓延至今方興未艾,同時改變表演藝術生產模式的轉型,但華葆總監認為:「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整整停擺了兩年,但也因為如此,我們得以放慢腳步,回頭審視自己的不足、調整自己的步伐、回歸初心找到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反而覺得是因禍得福」,從字裡行間中可以感受到,不管是面對疫情,或是眼前艱鉅的製作過程,華葆總監皆選擇順應世界、自然萬物的轉變,並樂觀地迎向每一個挑戰。

雖然我是很開放且樂觀的面對每個挑戰,但事實上我其實是很謹慎且非常重視傳統的」華葆總監這樣補充說道,例如,此次製作主要參照1877年馬林斯基劇院[3]的版本,完全遵循古法去復刻《舞姬》(La Bayadère)的每個場景,除了舞者精湛的技術、豐富的隊形組合設計,到舞臺背景布幕、手工精製的華麗服裝背後亦是相當考究。可以知道,歷經多年,許多技術早已失傳,加上原物料通貨膨脹,為了完成這部作品,所付出的心血,不單是日夜苦練站在舞臺上的芭蕾舞者,同時考驗著幕後製作團隊,如何原汁原味重現《舞姬》(La Bayadère)如此金碧輝煌的古印度時空背景與風情。

訪談過程的尾聲,華葆總監猶如化身舞迷一般表示:「這是一個你錯過了,這輩子或許就再也沒機會欣賞到的芭蕾舞劇」,如同上述所提及,這是需要各個條件、因素都具備的情況下,才得以實現的畫面。筆者認為,此次的展演,不只是挑戰芭蕾經典,更是延續臺藝大對古典芭蕾的執著,並展現強大的實踐能力。

而這幀富有精湛的、華麗的、佚失的、異國情調的、撲朔迷離的……所構成千載難逢的經典畫面,等著您伴隨著舞臺的置換,一同踏上異國時空,一睹《舞姬》(La Bayadère)的絕代風采。


[1]馬里斯.斐提帕生於法國馬賽,是一位名芭蕾舞教師、舞者兼編舞家,出身舞蹈世家,其父尚.裴堤帕(Jean Antoine Petipa)、其兄長、女兒與兩位妻子皆為舞蹈家,自幼隨父習舞,終其一生致力於芭蕾舞劇的創作,包括與音樂家柴可夫斯基合作的三大舞劇 ──《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胡桃鉗》(Nutcracker)、《天鵝湖》(Swan Lake)。

[2]路德維新·明庫斯(Alosius Ludwig Minkus,1826年3月23日—1917年12月7日),波蘭裔(也有記載説是捷克)著名芭蕾舞音樂大師,小提琴家。

[3]馬林斯基劇院(俄語:Мариинский театр,從1920年至1935年舊稱國家歌劇和芭蕾舞藝術院,從1935年至1992年舊稱基洛夫劇院)是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的一個歷史性的歌劇和芭蕾舞劇院。

上一則 回上頁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