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部落格BLOG

2023.12.22

臺韓文廟佾舞交流,弘揚東亞文化之美

時   間|2023年12月8日 13:10

地   點|臺灣藝術大學 演講廳

團   隊|韓國藝術綜合學校傳統藝術院

主講人|成基淑教授

編   輯|沈佳燕

撰   文|戴鈺珊(電影學系一年級)
 


 

2023年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最後一場演出,邀請到韓國藝術綜合學校傳統藝術學院來臺展演《Root-Route:深深無邊》。除了將原汁原味的韓國傳統藝術空運來臺,兩校也都積極籌備進一步的交流活動,期望強化雙方之間的友好互動,更提供難得機會讓臺韓的學子們認識彼此的文化。

結束完上午場的傳統音樂交流,下午的傳統舞蹈講座,由本次帶隊來臺的成基淑教授(以下簡稱「成教授」)親自講授「韓國文廟佾舞之理解」,她從最具代表性的「釋奠大典」介紹文廟佾舞的涵義與型式,再透過影像描述讓學生們更清楚佾舞的動作,最後講述韓國佾舞的歷史,一脈相承地串連起文化脈絡。

佾舞的影響力有多大?

相傳周公為了建立起和諧的社會秩序,將周朝的宮廷祭典透過「禮樂制度」劃清身分階級。所謂的「禮」是禮經、禮儀代表天地的秩序,「樂」是樂器、聲樂、舞蹈象徵天地的調和,而「佾舞」是呈現禮樂的方式。其中「佾」指的是樂舞行列的單位,佾的多寡是代表身分類別並限制其在祭典上的佾生數量,有著嚴謹的規格:「天子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士二」用來明定社會階層。­

到了春秋時期周朝衰弱,諸侯割據為王,禮樂制度也隨著社會秩序崩解。《論語·八佾》中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批判季氏身為大夫,卻用屬於天子的八佾,僭越了禮節不可寬恕。由此可見,孔子強調「克己復禮」且崇尚禮樂制度所建立的謙遜和睦的社會秩序,因此禮樂祭典以及從中提煉出的人文精神「謙恭、和睦、辭讓」皆成為儒家思想重要的內涵,並在七到八世紀從中國擴散出去,傳播至韓國、日本及越南,形成大東亞文化圈重要的人文基石。

孔子百年之後的祭典長什麼樣子?

「釋奠大典」是紀念至聖先師孔子的祭典,在祭禮儀式上,各位祭官會先後跪在先賢香案前上香,行三跪九叩首之禮,以示對古代聖賢的崇高敬意,接續著舉行「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等繁複禮節。除此之外,具代表性的「文廟佾舞」會由執行佾舞活動的佾生隨著樂曲,依照有序的方位進行重複的「進、退、揖、辭、謙」,將儒家的核心思想透過這五個舞蹈動作呈現出來。佾舞又可分為「文舞」跟「武舞」差別在於手持不同的器物,前者右手執翟(雉尾),左手執籥(竹管);後者則持幹(盾牌)戚(斧鉞)而舞。釋奠大典經過地域及朝代的流變,每個地區的禮儀內容和祭品器具皆會略有不同,展現出文化的移植與再現性,而從另一方面看,在千年時光的洪流下,釋奠大典仍留存於世,可想見歷朝歷代尊敬聖賢的心是亙古不變的。

(講座過程,圖片提供/藝文中心)

越過大江山丘抵達韓國的文廟佾舞?

文廟佾舞約在朝鮮三國時代傳進韓國,高麗王朝時期就曾透過與中國宋朝往來樂譜、器具、衣冠等,促使韓國文廟佾舞的發展與儒家文化的深根。然而,朝鮮在16世紀壬辰倭亂、17世紀丙子胡亂以及20世紀初日本統治時代使文廟佾舞曾面臨中斷的危機,直到1945年後才恢復慣例舉行釋奠大祭。如今,韓國在每年的5月11日孔子祭日(春期釋奠大祭)和9月28日孔子誕辰日(秋期釋奠大祭),都會在成均館和全國各地230多個鄉校舉行盛大的「釋奠大祭」,其文化價值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因此被指定為第八十五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更在政府積極保護下,陸續建立鄉校跟書院延續儒家文化傳承。

此次的舞蹈講座由成教授深入淺出地為我們介紹韓國視角下的文廟佾舞,筆者過往僅在教科書上了解到文廟佾舞在東亞地區的延展,今日有幸得見真章!在認識韓國的文廟佾舞之際,也反觀臺灣各地的孔廟祭典,互相映照之下,可以更全面的把獨屬於東亞文化的文廟佾舞展現出來,也能藉由對比觀察到文化在不同的社會空間下的演變,更重要的是借鑑彼此保存文化的經驗和措施,一起守護我們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講座的最後,成教授提到文化的保存除了由政府出手維護,民間的力量也不容小覷,像是今日兩校合作展演以及交流的機會就已是最好的例證,而一般民眾透過旅遊走訪文化觀光景點,便是身體力行地促進文化保存。因此,她非常熱情的邀請同學們,若是在春秋季到韓國旅遊,不只可以安排美食跟消費行程,也可以專門到成均館觀看隆重的釋奠大祭,感受千年文化雄厚的底韻喔!

(講座過程,圖片提供/藝文中心)

上一則 回上頁 下一則